“一村一律师”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
为解决基层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,晋宁区积极探索法律服务乡村治理新途径,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,在全省率先提出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模式,实现了辖区内137个村(社区)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,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到村(社区)组织、群众和辖区内企业管理各个方面,引导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,推动优质法律服务力量下沉、重心下移,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好地发挥了法治政府建设对法治晋宁、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引领和带动作用,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,2022年度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综合满意率96.38%,同比2019年上升3.09个百分点,全省排名第53名,同比上升76位,全市排名第2名,同比上升12位,实现了进位争先,2022年晋宁区被省委平安办评选为省级平安县。
一、高位统筹聚合力,下好法治乡村一盘棋。政府统筹、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、乡镇(街道)组织实施,高效推动“一村一律师”配备使用,让专业法律服务更大范围普惠群众。一是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广。2020年选取二街镇9个村委会,2021年选取晋城街道10个村委会率先试点实行“一村一律师”法律服务,试点村聘请律师值班咨询、法治宣传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,让群众有法律服务需求时能找得到人、问得明白、搞得清楚,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。2022年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,出台《昆明市晋宁区推广实施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方案》,实现全区所有村(社区)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。二是坚持压实属地部门责任。以乡镇(街道)为主体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实施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,区级相关部门负责指导。各乡镇(街道)根据辖区法律服务需求,与律师事务所约定法律服务内容、工作职责和各项法律服务标准,签订《公共法律服务合同》,保障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质量。三是坚持加大财力物力保障。区级财政和乡镇(街道)按6:4比例保障“一村一律师”经费,解决村(社区)资金问题。2022年7月,全区137个村(社区)统一配备可移动式法律服务机器人,不仅具备法律法规查询、法律文书代写、以案释法宣传等功能,还可以与值班律师即时视频通话,通过智能化服务,使群众不出村(社区)即可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。
二、服务基层出实招,助力乡村治理有成效。“一村一律师”在日常工作中作为村(社区)法律顾问,为村级事务提供“法律把关”服务,不断提升村(社区)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。一是参与重大事项拟定。村(社区)律师为村(社区)请示事宜、资源资产处置、合同等重大事项出具法律意见,草拟重要法律文书,全力为村(社区)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。截至目前,律师审核、修订村规民约、合同(协议)等3600余份,提供法律服务3500余件次。二是参与法律风险评估。对村(社区)在招商引资、乡村建设、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,提出工作建议,为村级组织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法治保障。2020年以来,村级开展法律风险点排查811次,提出法律意见建议3457条。三是参与矛盾纠纷化解。针对村务管理、新农村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等出现的矛盾纠纷,村(社区)律师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矛盾纠纷调处,从法律角度辨法析理,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。截止目前,律师参与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167件。
三、法律服务显温度,促进法律意识入民心。为辖区群众提供专业、便捷、高效、精准的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,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。一是畅通法律服务渠道。制作“一村一律师”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公示牌悬挂到各村(社区)、村民小组、综治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,深入宣传公共法律服务范围、内容,公示律师信息及获取法律服务方式,方便群众联系咨询。二是丰富法律服务方式。律师定期定点值班,不定期开展现场法治讲座、法治宣传,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,做到及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、受理法律援助案件,引导群众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,提升群众依法维权意识。2020年以来,律师开展宣讲宣传活动155场次,发放《农村常见合同及法律文书模板》《法律援助手册》等法律宣传资料2万余份,宣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等法律法规政策近1300条,代理诉讼案件135件,代书法律文书182件次,解答群众各类法律问题3480余件次。三是聚焦法律服务热点。为进一步增强花农、菜农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,切实解决花农、菜农面临的交易纠纷及交易经济损失问题,组织律师制定《关于开展花农菜农法律知识宣传“党建+法律志愿专项服务活动”工作方案》,整理群众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文书模板,融入获取法律服务办法等内容,编制成法律服务宣传折页8万余份,借助乡村大喇叭、公示栏、走村入户发放等将法律服务折页送到辖区花农、菜农手中,同时到重点村进行法律宣讲和咨询35场次。
四、搭建平台促发展,助推企业管理法治化。充分利用“一村一律师”资源服务属地市场主体,促进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与辖区内企业的沟通联系,提升村(社区)辖区内企业依法管理水平,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。一是建立联系沟通机制。建立司法行政部门与工商联组织的沟通联系机制,区工商联成立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联系点,组织律师进企业、进商会、进工商联机关开展法律政策宣讲活动,听取意见建议,进一步提高辖区内企业法治意识。二是搭建法律服务桥梁。在工业园区设立“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”,律师与辖区内企业加强联系,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、知识产权保护、依法治理等方面的情况,推进律师事务所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。三是组织企业法治体检。根据《昆明市晋宁区律师行业服务队法治体检活动方案》,组织律师为辖区内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,帮助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,健全管理制度,增强民营企业依法经营意识。2020年至今,为近400家民营企业提供债务纠纷分析、合同合法性审查及法律法规宣传、法律咨询等服务。